TL;DR版本:賣弄情懷的展覽。
因為前文山內田有紀有推薦,女神Peggy也說這個展讓她非常感動;幾經猶豫之後決定在休假的早上趁展期快結束還沒結束衝了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我一度以為我是用生命在聽音樂,但是有了小孩以後,我發現其實並沒有!對以前那個喜歡音樂的自己我已經越來越感到疏離,我似乎已經變成沒有音樂也可以的人了。在出發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看著這個展覽我會就在展場流下眼淚嗎?就這樣滿懷期待我第一次踏入了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好了,我不想講流水帳,所以在大家好我是李宗盛的口白之後我直接快轉到六樓「臺北圓環」展區。原本前五分鐘的體驗還不錯,但是馬上我就發現了展區之間的導覽會互相干擾。在A展區走到靠近B展區就會直接中斷A展區的導覽切成B展區的。可是流行音樂展如果聲音不對就什麼都不對了,所以好幾個展區我是瑟縮在半個展區內聽完導覽才能繼續前進的。尤其是民歌特展那邊,整個被中斷了六七次又一直聽到我是陶曉清,到最後真的很想罵一聲「好啦我知道你是陶曉清」。
先不管展覽的技術性問題(雖然相當破壞體驗),開始讓我對展覽內容感到不快應該是從口白導覽開始的。說的更具體一點,是在看「臺北戲院(電影主題曲的故事)」開始的。聽了幾個展區的口白導覽,我心裡在滴咕怎麼專找一些華國過氣藝人當導覽?然後就開始注意到讓人不快的事情,那些台語片裡面至今仍雋永的台語歌在這個展覽裡面只被當成華國藝人導覽的背景音樂。在我心裡面埋下了不快的種子。
走到「火車火車」展區更是有種「啊哈被我全部猜中了」的感覺。當初在網路上看有這個展區我就想說一定會講到林強向前走,羅大佑的火車,應該也會有張秀卿的車站。果然全中!(以下兩個展區沒有特別感想,直接跳過中略)然後我發現了整個展覽最可怕的一點:在每個樓層下去到下個樓層之間都有寫一些歌詞,就像我們小時候會抄歌詞那樣。看到那些歌詞,因為實在是太熟的歌了,每句每句都會讓我在腦海中自動響起來音樂。
而我就這樣到了五樓。迎面而來的是「音樂愛情故事」展區,因為這個部份的情歌實在太長太久了,就在那裡我自以為已經洞悉策展人的意圖了:其實這個展目標客群就是我這個年齡層的,然後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要勾起回憶賣弄情懷的吧。把你丟進那些舊時光裡面聽到的歌,在你在往日的歌聲中Yesterday Once More, 然後感動得痛哭流涕。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人家在搞什麼,就不會中招了。刻意賣弄的感動不會讓人感動,就在那一刻開始我對整個展覽覺得疏離。而且在這個展區投影在壁面時而出現時而失焦的歌詞,搭配古早久遠的情歌,一再提醒我自己的年紀「認錯出來的時候我才小學…領悟出來的時候我國中…這首歌出來我大學了」然後歌詞一直失焦失焦,我最後只有一種「不要再提醒我我快要有老花眼了」的感嘆,整個人想逃走。
因為已經洞悉了意圖,剩下的展區我就整個人變得木然。再次中略跳過好了。尤其是「生命的現場(演唱會體驗區)」本日的節目是兄弟本色,就是張震嶽熱狗那些人;中間又放起了我愛台妹,直接把我拉回當時大屎小屎姊妹花笑人台客引起的不快感,更是整個人不舒服。展區裡面四面投影五顏六色花俏的燈光更是讓人抽離,我經歷過的現場不是這樣的吧。我看的演唱會現場,會是距離很遠很遠,舞台上大部分沒什麼裝飾,樂團小小的常常看不清楚,但是和身邊的人很近很近,有時候還有碰撞在心裡暗罵「XXX你不要再擠過來了」。就在那一刻我好想和文山內田有紀講垃圾話,我忽然體認到看演唱會沒有文山內田有紀在旁邊可以噴垃圾話就是少了一味。又想到音樂現場展區那些場景,野台開唱The Wall和地下社會的表演旁邊總少不了文山內田有紀,當下顧不得失禮直接傳訊息對她表示感謝。真的,非常珍惜聽團路上有她陪伴,真心感謝。
先跳到回家以後好了。回家以後一面做著家事,一面再回味今天的展覽。在做家事哼著台語歌的瞬間,我忽然了解我覺得少掉的那一塊是什麼了,就是台語歌啊。除了火車火車展區因為向前走巨大的特殊意義讓他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塊,台語歌在這個展覽裡面根本淪為裝飾品,彷彿排骨酥湯裡面的油蔥。根本不該是這樣啊,台語歌在台灣流行音樂的地位就算不是排骨湯裡面的排骨,也應該要值得排骨湯裡面菜頭的地位。沒有台語歌在流行音樂,怎麼對得起計程車裡面AM廣播裡面伴隨沙沙聲和穿插中醫廣告的音樂,會講台語的大家又有誰無法哼出一兩句家後唱出幾句傷心酒店的歌詞?別的不說,光是國民黨人至今要用台語搏感情騙票都還在唱愛拚才會贏,葉啟田的地位就完全不該被忽略啊。寶島歌王值得更多的尊重!
雖然上面都一直在抱怨,但是說實話整個展覽實際參觀起來並沒有那麼的不堪,畢竟音樂還是我年輕生命很大的一個部分(再次感謝文山內田有紀!)。看這個展覽,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是百感交集。除了音樂在我的生命中已經失重這個未看先感想以外,看完這個展覽最大最大的感想就是年輕時的音樂已經可以放在展覽裡面當成展品了,可見自己的年紀。
然而,我要說,這個展覽就不要叫流行音樂展了,這些音樂真的還流行嗎?只是策展人不認為自己老才選擇這些音樂吧,但年輕人會聽這些音樂嗎?不要說年輕人了,我曾經和小我大約10歲的同事在聊天,那些我以為必聽的音樂對他們來說根本毫無重量,時常都要我放出來才會說小時候好像有聽過。那這些音樂還能叫流行音樂嗎?除了拿來開展覽騙騙我們這些中年人錢,讓各位過氣藝人們剝削年輕時的自己利用自己的殘餘價值外,年輕人不會聽這些歌的吧。但不要說策展人不知道,我也已經不知道年輕人聽什麼歌了。不要說金曲獎的歌手讓人覺得陌生,那些評審老師的年紀和評判標準實在會讓人覺得年輕人真的還在乎金曲獎嗎?我沒有答案,反正音樂在我身上已經變成可有可無的部分。而如此一想,這個展覽的音樂們,如同現在的我一樣,似乎已經漸漸掩蓋不住即將破體而出蠢蠢欲動的加齡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