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片其實我也只知道Amor y Frijoles(紅豆泥之戀)確實是宏都拉斯片而已,另外兩部「Sin Nomre(Without Name, 無名/ 沒有名字)」,「Almas De La Medianoche(子夜的靈魂)」我就不知道是哪裡的片了。Amor y Frijoles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愛與紅豆,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在滯宏台人界裡面流傳的名字始終是紅豆泥之戀,不知道誰翻的就是了。紅豆泥之戀號稱是第一部宏都拉斯電影,不過我不清楚是宏都拉斯資金還是宏都拉斯導演就是了。當初片子上映的時候一堆滯宏台人都有跑去看,就衝著他是宏都拉斯片的關係,我已經忘記那時候我在忙什麼了,所以到現在都還沒有看。
想到了宏都拉斯片就想到支持國片這件事,最近上映的艋舺似乎非常的火熱,網路上相關消息實在是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侯文詠的『艋舺「起義」,今天』這篇(侯先生其他文章也講的很好(2)、(3)、(4),值得一讀)。文章裡面我最有印象的文章是再來引的這段。
『如果這部電影票房,突破了一億五千萬元,它所代表的是:以這個最起碼的商業製作水平規格會受到鼓舞,也會有更多的商業投資繼續投入。意味著,台灣有機會回到這個「商業大聯盟」繼續參加比賽。我們也有機會看到更多「多元」而充滿「台灣」風情的電影。不但如此,因為多元了、有商業規模了,這些電影,也就更有機會進入大陸、亞洲、甚至走進全世界去,讓別人看到我們。更進一步呢,台灣的明星也有機會會變成亞洲、世界級的明星,回過頭來,又可以進一步推動台灣電影的工業....
如果沒有的話。它所代表的是:去年海角七號帶起來的熱情,會被澆上一盆冷水。而我的朋友,恐怕也難逃背負債務的命運。台灣演員、電影工業,很可能將來都要想辦法,在整個大中國的電影裡,用「中國」的觀點,找到一個小小的位置,變成整個大中國電影的一顆螺絲釘。』
如果沒有的話。它所代表的是:去年海角七號帶起來的熱情,會被澆上一盆冷水。而我的朋友,恐怕也難逃背負債務的命運。台灣演員、電影工業,很可能將來都要想辦法,在整個大中國的電影裡,用「中國」的觀點,找到一個小小的位置,變成整個大中國電影的一顆螺絲釘。』
講的非常悲慘,可是我完全相信。談錢好像非常的市儈,不過長越大才知道,就算是夢想,理想,熱血這種寫起來會讓人燃燒的詞彙,背後還是常常要靠錢來推動的。所以看完這篇文章以後,很容易就得到一個結論「要支持國片,我們要去看艋舺」
但真的有那麼簡單嗎?身為一個自祖先來台就世居艋舺的艋舺子弟(好啦,到我阿爸的時候搬到外面了,不過我們還是常常回去的),對艋舺被拍成電影這件事其實是充滿焦慮的。從「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類似的觀點。雖然這篇文章有引起一些「歧視娼妓流氓等底層文化」「只準報喜不報憂」之類的反響,我會覺得是因為這樣講的人和艋舺不夠親近,換作是任何一個人,被說狗娘養的,婊子生的之類的話的時候,我想沒有人會開心吧。
只是我在意的點和他也不太一樣,身為艋舺子弟,我從來都不否認娼寮和角頭是我們艋舺的一部份。我在意的是他有沒有拍出艋舺的氣味,但因為我身在異國,所以也只能暗自揣測而已。一方面怕被表象化,就像說要做原住民音樂,結果做出來是動力火車這樣東西;另外就是被符號化,像是講到日本人一定要講到沙西米一樣(舉例而已)。身為艋舺子弟,對電影「艋舺」實在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呀。(我不是說電影「艋舺」有拍出來或是沒有拍出來,畢竟我沒有看過片子,我根本沒有辦法評論,我只是說,艋舺的氣味這件事將會是我看電影「艋舺」的時候最在意的點而已)
雖然是白想的,不過在艋舺上映的時候,我可是很認真的在思考我到底要不要去戲院看呢。雖然每次都自稱什麼我是投機派之類的,但其實我是使用者付費這個概念的忠實支持者,我一直都覺得如果要持續看到好看/好聽的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就是讓製作出好看/好聽的東西的人有收到回饋,也就是說遇到好看/好聽的東西的時候都要花錢去支持一下。反過來說,遇到不好看,不好聽的東西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掏錢了(但是也「盡量」不要去觸碰,畢竟不好看不好聽並不能當做盜版的藉口),不花錢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抗議了。
這件事說來簡單,遇到支持國片就變得很複雜了。「支持國片」的大義一舉起來,感覺好看才要去看這件事好像就沒那麼自由自在了。但說實話,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支持國片」這件事,它總是把看電影搞得太複雜。電影應該只有分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吧,寫出了支持國片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國片就可以拍得不好看一點,但我們還是應該要去看。還是說看國片是一種愛國的舉動,所以去看一下好了。應該都不是這樣吧。
而我一直期待我們能有不用支持國片不用支持國產漫畫不用支持國產遊戲不用支持獨立樂團的那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