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想說要寫拉美音樂地圖的時候,我一定要第一個寫Adriana Calcanhotto。因為她陪伴我在拉丁美洲的無數個晚上,而且我還買了她好幾張專輯,結果發現我好早以前就寫過Mana了。
我無意把Adriana Calcanhotto套上什麼巴西陳綺貞之類的稱號,畢竟Adriana Calcanhotto出道的時候(1990)陳綺貞搞不好剛學會歡樂年華勒。不過,我有百分之80%的把握,如果陳綺貞是個巴西人,玩的一定是像Adriana Calcanhotto這樣的音樂。
可能已經有一小撮台灣人聽過Adriana Calcanhotto的某幾條歌,當中最多(台灣)人聽過的一條應該就是Fico Assim Sem Você(沒你的時候我就會這樣)。我不太清楚這條歌會那麼有名是不是因為它是歡迎來到殺人勝地的片尾曲的緣故(誰會看過歡迎來到殺人勝地啊!),不過這條歌輕鬆甜美的曲風確實是台灣人會喜歡的調調。
事實上,這條歌她根本不是原唱啊,這條歌的原唱是Claudinho & Buchecha。不過當維基百科(英文版)有寫到Adriana Calcanhotto唱過Fico Assim Sem Você,卻沒有Claudinho & Buchecha的條目時,應該不難想像Adriana Calcanhotto靠著這條歌取得多大的成功了。
我自己最喜歡的專輯是一張現場專輯Público,這張專輯是不插電專輯,把她早期比較有名的歌,如Esquadros, Vambora, Devolva-me等都收進去了。從這張以吉他為主的專輯裡面,帶有她一貫的音樂風格,那個音樂風格,就是流行音樂。
如果講流行音樂的話好像很弱,那如果說是巴西流行音樂呢?用中文講起來看似也不強,不過如果把它用葡文寫成Música popular brasileira,或是縮寫成MPB的話,看起來就非常厲害了(台灣人崇洋媚外可見一斑)。其實MPB是一個專有名詞,如果有人去查Adriana Calcanhotto或是其他巴西藝人的話,很多人的音樂流派就是會被寫成MPB。
MPB做為一種音樂流派,與其說是一種風格不如說是一種音樂運動。這種音樂算是後bossa nova (post-bossa nova)的音樂。受到bossa nova影響,也常常是一個人配上吉他就幹完全場了。而且和bossa nova一樣,它也想變成是一種巴西的國家音樂(不是國歌),主要的流行時期是在1960年代末期。說實話,這個還真的很像台灣人最愛的小清新。我常常會把MPB和我們自己的民歌運動想在一起,也是一樣要唱自己的歌,也是一樣在學生之中最流行,而且流行的時間不會差的太遠。不過我自己並不是六七零年代的人,實在很好奇那個年代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全世界都有類似的運動呢?
如果有人因為喜歡Adriana Calcanhotto而在Youtube上面搜尋她的話,Adriana Partimpim也是一個可以拿來用的關鍵字。就和阿妹張惠妹跟阿密特是一樣的道理。Adriana Partimpim是Adriana Calcanhotto的童稚版化身,擁有一張自己的同名專輯(而且還經過拉丁葛萊美獎認證)。Fico Assim Sem Você就是在這張專輯裡面被翻唱的,我想這應該也解釋了為什麼Fico Assim Sem Você在後面有那種類似電動玩具的電子音效了。
Adriana Calcanhotto一直都有在活動,最新的專輯是2012年出的。我自己有訂她的Youtube channel來看,三不五時就會有新的演唱,大部分也都是吉他配上某種不插電樂器(很多時候是大提琴),非常有MPB的風格。
我能夠寫的Adriana Calcanhotto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不過我現在就寫了MPB,那寫到Marisa Monte的時候大概會徹底沒招,到時候該怎麼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